核心思路:肾阳为 “命门之火”,阳虚则精亏神疲,治以 “益火之源,以培根本”。
基础方药:
熟地黄 20g、山茱萸 12g、山药 15g、枸杞子 15g、鹿角胶(烊化)10g、菟丝子 15g、杜仲 12g、肉桂 6g、制附子(先煎)6g、当归 12g。
名老中医经验:男科专家王琦治疗阳虚伴早泄者,常加淫羊藿 15g、巴戟天 12g 增强温阳之力,加芡实 20g、金樱子 15g 固精;若兼气虚加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。
适用人群:长期熬夜、嗜食生冷或年老体衰者,症见性欲减退、勃起不坚、小便清长。
2. 苁蓉羊肉粥 ——“药食同源” 温补方(源自《本草纲目》)组成:肉苁蓉 15g、羊肉 100g(切片)、粳米 100g、生姜 3 片。
用法:肉苁蓉煎水取汁,与羊肉、粳米煮粥,加盐调味,晨起服用。
特色: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 “温阳不可燥烈”,此方以肉苁蓉温润补肾,羊肉补精血,适合冬季阳虚调理。
二、肾阴虚损型 —— 滋阴填精、潜阳固摄(适合怕热、盗汗、失眠者)1. 左归丸合二至丸 —— 借鉴 “肾阴不足则相火妄动” 理论基础方药:
熟地黄 20g、山茱萸 15g、山药 15g、枸杞子 15g、龟板胶(烊化)10g、菟丝子 15g、牛膝 12g、女贞子 15g、墨旱莲 15g。
名老中医加减:泌尿专家徐福松治阴虚伴遗精者,常加知母 12g、黄柏 9g(降相火),加煅牡蛎(先煎)30g、芡实 20g 固涩;伴失眠加炒枣仁 20g、远志 9g。
适用人群:长期烟酒过度、熬夜或房劳过度者,症见勃起易但不持久、早泄、五心烦热。
2. 枸杞桑葚粥 —— 滋阴安神食疗方组成:枸杞子 15g、桑葚 15g、山药 20g、粳米 100g、百合 15g。
用法:煮粥食用,可加蜂蜜调味,适合阴虚火旺型(口干、舌红少苔)。
三、肝郁气滞型 —— 疏肝解郁、调畅宗筋(适合情绪压抑、胸胁胀闷者)1. 逍遥散合四逆散加减 ——“肝主宗筋,疏泄失常则痿软”基础方药:
柴胡 12g、当归 15g、白芍 15g、炒白术 12g、茯苓 15g、炙甘草 6g、枳壳 12g、香附 12g、郁金 15g、蜈蚣 2 条(研末冲服)。
名老中医特色:肝病专家关幼波治肝郁型阳痿,强调 “疏肝需兼活血”,常加川芎 12g、丹参 15g,蜈蚣为 “血肉有情之品”,善通经络,用量不宜过大(3 条以内)。
适用人群:长期压力大、焦虑或夫妻关系不和者,症见勃起不坚、随情绪波动明显、善太息。
2. 玫瑰花合欢皮饮 —— 解郁安神代茶饮组成:玫瑰花 6g、合欢皮 15g、佛手 9g、枸杞子 10g、炒枣仁 15g。
用法:开水冲泡,代茶饮用,适合肝郁兼阴虚者(情绪差、失眠多梦)。
四、湿热下注型 —— 清利湿热、通利宗筋(适合阴囊潮湿、口苦、舌苔黄腻者)1. 萆薢分清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——“湿热瘀阻则宗筋弛纵”核心思路:嗜食辛辣油腻致湿热内生,下注下焦,治以 “清热利湿、通络解毒”。
基础方药:
萆薢 15g、黄柏 12g、石菖蒲 9g、茯苓 15g、白术 12g、莲子心 6g、龙胆草 6g、栀子 9g、泽泻 12g、车前子(包煎)15g。
名老中医验案:男科专家曹开镛治湿热伴早泄者,常加败酱草 15g、蒲公英 20g 增强清热解毒,加芡实 20g、金樱子 15g(清补兼施)。
适用人群:体型偏胖、喜食肥甘厚味者,症见勃起不坚、阴囊潮湿瘙痒、小便黄浊。
2. 茯苓薏米赤小豆汤 —— 清热祛湿食疗方组成:茯苓 20g、薏苡仁 30g、赤小豆 30g、黄柏 6g、绿豆 20g。
用法:煮水代茶,可加少许冰糖,适合湿热体质(口苦、口臭、大便黏腻)。
五、心脾两虚型 —— 补益心脾、充养气血(适合乏力、失眠、食欲不振者)1. 归脾汤加减 ——“心主血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基础方药:
党参 15g、黄芪 20g、白术 12g、炙甘草 6g、当归 12g、龙眼肉 15g、茯神 15g、远志 9g、酸枣仁 20g、木香 6g。
名老中医经验:脾胃病专家周仲瑛治心脾两虚伴早泄者,常加煅龙骨(先煎)30g、煅牡蛎(先煎)30g 固摄,加仙灵脾 12g(气血充则阳振)。
适用人群:长期劳心过度、饮食不规律者,症见勃起无力、多梦易醒、食欲不振。
六、名老中医综合调理建议辨体质施补,避免盲目壮阳:
阳虚者可适当食用韭菜、核桃、羊肉,配合艾灸关元、命门穴;
阴虚者多食银耳、百合、黑芝麻,避免辛辣,可按摩太溪穴(滋阴)。
“动静结合” 调护:
国医大师张大宁推崇 “八段锦” 中的 “两手攀足固肾腰”“攒拳怒目增气力”,每日练习 20 分钟,增强腰肾功能;
避免久坐(每小时起身活动),减少烟酒,控制体重(肥胖易致湿热下注)。
穴位调理验方:
日常按揉 “关元(补肾)、足三里(健脾)、太冲(疏肝)”,每穴 5 分钟,至酸胀感为佳;
早泄者可配合 “固精法”:睡前按摩会阴穴(吸气时收缩肛门,呼气时放松,重复 10-15 次)。
重要提醒排除器质性疾病:若伴随尿频尿急、血精、包皮过长或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基础病,需先就医检查(如激素水平、血管超声等),避免单纯依赖中药延误治疗;
中药需辨证加减:如湿热未清者误用温补药(如鹿茸、海马)易致上火加重症状,需经中医师通过舌象(如舌红苔黄腻 vs 舌淡苔白)、脉象(如弦滑 vs 沉细)辨证后开方;
心理调节是关键:约 50% 的性功能问题与焦虑、抑郁相关,可配合 “正念冥想”(每日 10 分钟专注呼吸)或伴侣沟通,避免过度关注 “表现” 形成恶性循环;
忌用 “速效偏方”:部分非正规方剂可能添加西药成分(如西地那非),盲目服用易致心悸、低血压等风险,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调理。
中医调理注重 “治病求本”,通过调整脏腑功能、平衡气血阴阳改善症状,通常需要 2-4 周见效,建议结合生活方式调整(如规律作息、适度锻炼),如需具体方剂,可提供更多症状(如怕冷 / 怕热、舌象、二便、情绪状态等),以便进一步参考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有这些状态证明小猫被你养的贼好
下一篇:没有了